sar 命令的使用

回复 收藏
如果你的服务器没有安装这个命令的包,则要先安装,安装方法可以源码编译,也可以直接使用 yum,使用yum很简单  yun install -y sysstat 就可以了
下面介绍一下,它的使用。
sar 命令行的常用格式:

sar [options] [-A] [-o file] t [n]

在命令行中,n 和t 两个参数组合起来定义采样间隔和次数,t为采样间隔,是必须有
的参数,n为采样次数,是可选的,默认值是1,-o file表示将命令结果以二进制格式
存放在文件中,file 在此处不是关键字,是文件名。options 为命令行选项,sar命令
的选项很多,下面只列出常用选项:

      -A:所有报告的总和。
         -u:CPU利用率
         -v:进程、I节点、文件和锁表状态。
         -d:硬盘使用报告。
         -r:没有使用的内存页面和硬盘块。
         -g:串口I/O的情况。
-b:缓冲区使用情况。
-a:文件读写情况。
-c:系统调用情况。
-R:进程的活动情况。
-y:终端设备活动情况。
-w:系统交换活动。

下面将举例说明。

例一:使用命令行 sar -u t n

例如,每60秒采样一次,连续采样5次,观察CPU 的使用情况,并将采样结果以二进制
形式存入当前目录下的文件zhou中,需键入如下命令:

# sar -u -o zhou 60 5

屏幕显示:

  SCO_SV   scosysv 3.2v5.0.5 i80386   10/01/2001
     14:43:50   %usr   %sys  %wio    %idle(-u)
     14:44:50   0     1    4      94
     14:45:50   0     2    4      93
     14:46:50   0     2    2      96
     14:47:50   0     2    5      93
     14:48:50   0     2    2      96
     Average    0     2    4      94

在显示内容包括:

  %usr:CPU处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sys:CPU处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wio:CPU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时间的百分比。
   %idle: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在所有的显示中,我们应主要注意%wio和%idle,%wio的值过高,表示硬盘存在I/O瓶颈,
%idle值高,表示CPU较空闲,如果%idle值高但系统响应慢时,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内存,
此时应加大内存容量。%idle值如果持续低于10,那么系统的CPU处理能力相对较低,表
明系统中最需要解决的资源是CPU。

如果要查看二进制文件zhou中的内容,则需键入如下sar命令:

    # sar -u -f zhou

可见,sar命令即可以实时采样,又可以对以往的采样结果进行查询。

例二:使用命行sar -v t n

例如,每30秒采样一次,连续采样5次,观察核心表的状态,需键入如下命令:

# sar -v 30 5

屏幕显示:
       SCO_SV scosysv 3.2v5.0.5 i80386 10/01/2001
       10:33:23 proc-sz ov inod-sz ov file-sz ov lock-sz   (-v)
10:33:53 305/ 321  0 1337/2764  0 1561/1706 0 40/ 128
10:34:23 308/ 321  0 1340/2764  0 1587/1706 0 37/ 128
10:34:53 305/ 321  0 1332/2764  0 1565/1706 0 36/ 128
10:35:23 308/ 321  0 1338/2764  0 1592/1706 0 37/ 128
10:35:53 308/ 321  0 1335/2764  0 1591/1706 0 37/ 128

显示内容包括:

proc-sz:目前核心中正在使用或分配的进程表的表项数,由核心参数MAX-PROC控制。

  inod-sz:目前核心中正在使用或分配的i节点表的表项数,由核心参数
MAX-INODE控制。

  file-sz:目前核心中正在使用或分配的文件表的表项数,由核心参数MAX-FILE控
制。

  ov:溢出出现的次数。

  Lock-sz:目前核心中正在使用或分配的记录加锁的表项数,由核心参数MAX-FLCKRE
控制。

显示格式为

实际使用表项/可以使用的表项数

显示内容表示,核心使用完全正常,三个表没有出现溢出现象,核心参数不需调整,如
果出现溢出时,要调整相应的核心参数,将对应的表项数加大。

例三:使用命行sar -d t n

例如,每30秒采样一次,连续采样5次,报告设备使用情况,需键入如下命令:

# sar -d 30 5

屏幕显示:

      SCO_SV scosysv 3.2v5.0.5 i80386 10/01/2001
11:06:43 device %busy   avque   r+w/s  blks/s  avwait avserv (-d)
11:07:13 wd-0   1.47   2.75   4.67   14.73   5.50 3.14
11:07:43 wd-0   0.43   18.77   3.07   8.66   25.11 1.41
11:08:13 wd-0   0.77   2.78   2.77   7.26   4.94 2.77
11:08:43 wd-0   1.10   11.18   4.10   11.26   27.32 2.68
11:09:13 wd-0   1.97   21.78   5.86   34.06   69.66 3.35
Average wd-0   1.15   12.11   4.09   15.19   31.12 2.80

显示内容包括:

device: sar命令正在监视的块设备的名字。
   %busy:设备忙时,传送请求所占时间的百分比。
   avque:队列站满时,未完成请求数量的平均值。
   r+w/s:每秒传送到设备或从设备传出的数据量。
   blks/s: 每秒传送的块数,每块512字节。
   avwait:队列占满时传送请求等待队列空闲的平均时间。
   avserv:完成传送请求所需平均时间(毫秒)。

在显示的内容中,wd-0是硬盘的名字,%busy的值比较小,说明用于处理传送请求的有
效时间太少,文件系统效率不高,一般来讲,%busy值高些,avque值低些,文件系统
的效率比较高,如果%busy和avque值相对比较高,说明硬盘传输速度太慢,需调整。

例四:使用命行sar -b t n

例如,每30秒采样一次,连续采样5次,报告缓冲区的使用情况,需键入如下命令:

# sar -b 30 5

屏幕显示:

  SCO_SV scosysv 3.2v5.0.5 i80386 10/01/2001
14:54:59 bread/s lread/s %rcache bwrit/s lwrit/s %wcache pread/s pwrit/s (-b)
14:55:29 0  147  100  5  21  78   0   0
14:55:59 0  186  100  5  25  79   0   0
14:56:29 4  232   98  8  58  86   0   0
14:56:59 0  125  100  5  23  76   0   0
14:57:29 0   89  100  4  12  66   0   0
Average  1  156   99  5  28  80   0   0

显示内容包括:

bread/s:每秒从硬盘读入系统缓冲区buffer的物理块数。
lread/s:平均每秒从系统buffer读出的逻辑块数。
%rcache: 在buffer cache中进行逻辑读的百分比。
bwrit/s:平均每秒从系统buffer向磁盘所写的物理块数。
lwrit/s: 平均每秒写到系统buffer逻辑块数。
%wcache: 在buffer cache中进行逻辑读的百分比。
pread/s: 平均每秒请求物理读的次数。
pwrit/s: 平均每秒请求物理写的次数。

在显示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cache和%wcache两列,它们的值体现着buffer的使用效
率,%rcache的值小于90或者%wcache的值低于65,应适当增加系统buffer的数量,buffer
数量由核心参数NBUF控制,使%rcache达到90左右,%wcache达到80左右。但buffer参数
值的多少影响I/O效率,增加buffer,应在较大内存的情况下,否则系统效率反而得不到
提高。

例五:使用命行sar -g t n

例如,每30秒采样一次,连续采样5次,报告串口I/O的操作情况,需键入如下命令:

# sar -g 30 5

屏幕显示:

SCO_SV scosysv 3.2v5.0.5 i80386  11/22/2001
17:07:03  ovsiohw/s  ovsiodma/s  ovclist/s (-g)
17:07:33   0.00   0.00   0.00
17:08:03   0.00   0.00   0.00
17:08:33   0.00   0.00   0.00
17:09:03   0.00   0.00   0.00
17:09:33   0.00   0.00   0.00
Average    0.00   0.00   0.00

显示内容包括:

ovsiohw/s:每秒在串口I/O硬件出现的溢出。

ovsiodma/s:每秒在串口I/O的直接输入输出通道高速缓存出现的溢出。

ovclist/s :每秒字符队列出现的溢出。

在显示的内容中,每一列的值都是零,表明在采样时间内,系统中没有发生串口I/O溢
出现象。

sar命令的用法很多,有时判断一个问题,需要几个sar命令结合起来使用,比如,怀疑
CPU存在瓶颈,可用sar -u 和sar -q来看,怀疑I/O存在瓶颈,可用sar -b、sar -u和
sar-d来看
2009-09-29 09:24 举报
已邀请:
0

阿铭 管理员

赞同来自:

另外,我比较常用的还有一个检查网卡流量的命令

sar -n DEV  // 这是显示当天到此时每隔十分钟的统计数据

也可是时时查看

sar -n DEV  1 10  // 这就是每隔一秒显示一次,共显示10次

09时33分09秒     IFACE   rxpck/s   txpck/s   rxbyt/s   txbyt/s   rxcmp/s   txcmp/s  rxmcst/s
09时33分10秒        lo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时33分10秒      eth0     95.10    165.69   8900.00 222763.73      0.00      0.00      0.00
09时33分10秒      eth1     51.96     52.94  29489.22   7718.63      0.00      0.00      0.00
09时33分10秒      sit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时33分10秒     IFACE   rxpck/s   txpck/s   rxbyt/s   txbyt/s   rxcmp/s   txcmp/s  rxmcst/s

09时33分11秒        lo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时33分11秒      eth0    122.22    226.26  16376.77 314454.55      0.00      0.00      0.00

09时33分11秒      eth1     47.47     44.44  35844.44   7749.49      0.00      0.00      0.00

09时33分11秒      sit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Average:        IFACE   rxpck/s   txpck/s   rxbyt/s   txbyt/s   rxcmp/s   txcmp/s  rxmcst/s

Average:           lo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Average:         eth0    130.61    213.76  12696.91 295408.77      0.00      0.00      0.00

Average:         eth1     59.82     60.42  33769.89   8692.82      0.00      0.00      0.00

Average:         sit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IFACE : 网卡名称
rxpck/s : 每秒接收包数量
txpck/s :每秒发送包数量
rxbyt/s :每秒接收数据量,单位是Byt
txbyt/s : 每秒发送数据量,单位同上

回复帖子,请先登录注册

退出全屏模式 全屏模式 回复
评分
可选评分理由: